原标题: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篇章——兰州市全面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
在美丽的黄河之滨,兰州市正在全面推进强省会行动。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格外关心甘肃和兰州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来甘视察,每次都深入兰州调研指导。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
习近平总书记“先发力、带好头”的谆谆嘱托,明确了兰州在甘肃省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的殷切期望,为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指明了方向。
兰州市始终牢记嘱托,乘势而上积极抢抓国家各类政策机遇,全力推动省委、省政府支持强省会政策措施落地落实,聚焦“十个兰州”建设等深化改革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持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奋力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兰州实践精彩篇章。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黄河穿城而过,金城兰州迎来了新一轮奔腾激荡的发展热潮。
向“新”向“质” 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甘肃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目光投向省会兰州,工业文明曾是兰州辉煌的历史见证。如今,这里依旧机器飞转、工人忙碌,但产业不断向“新”,发展提质增效,新质生产力正在激发澎湃动能。
走进位于兰州市西固区的中国石油集团渤海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渤装(兰州)石化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前身是1956年建立的、伴随共和国长子之称的“兰炼”共同成长的兰州炼油化工机械厂。
我国用于炼油厂的第一台滑阀、第一台烟气轮机、最大的烟气轮机、第一个加热炉回弯头、第一个加热炉吊挂都诞生在这里。企业的文化墙上,首届“科学大会奖”的荣誉牌赫然在目。
这家企业目前是全球制造烟气轮机最多的厂商,供货量超过全球总数一半,国内市场占有率94%,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拥有斐然成绩的渤装(兰州)石化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并没有躺在荣誉簿上“吃老本”,技术迭代更新、人机协同作业、智能在线检测、质量精准追溯……公司正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对我们公司来说,科技创新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面对国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我们正式迈出了‘二次创业’新步伐,不断开辟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新场景。”公司党委书记刘阳坚定地说道。
如今,这家企业不仅以烟气轮机为核心,开展烟气轮机机组成套总成服务,提高产业链竞争水平。同时,凭借着在烟气轮机行业技术领先地位,不断探索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氢能发电等热力发电领域变革性新技术。
走过辉煌,迈向未来。渤装(兰州)石化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加快转型升级、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的发展之路,正是兰州加快构建富有兰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动实践之一。
近年来,兰州市立足老工业基地基础和优势,坚定不移狠抓产业培育和项目“双进”,加快构建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总部经济为引领的“3+2”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数据信息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重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奋力筑牢强省会产业根基。
其中,兰州新区已成为强省会行动的产业主战场。
近年来,兰州新区产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市场主体从获批之初的1000多户增长到现在的4万多户。
巨变之中,亦有不变。兰州新区坚持把科技创新嵌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过程,构建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大数据、新能源汽车、商贸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百余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医用重离子加速器、1.2万米海洋钻机、3.5微米铜箔、超高温钍基熔盐泵等一批产品和技术世界一流。
立足新发展阶段,兰州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稳步壮大工业规模、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推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
位于红古区的甘肃工企危服环保有限公司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置项目现场,一个占地近300亩的山谷型工业废弃物安全填埋场坐落在群山之间。
这个安全填埋场于2022年投用,每年可稳固化填埋处置对外接收的10万吨危险废物,以及内部自产危险废物9万吨。固体废弃物入场后,经过破碎、磨粉、酸性浸出等处理后,随即通过不同的工序可产出电池级碳酸锂、冰晶石、微晶石墨等产品,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兰州市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实施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企业“三化”改造,西固化工园区获批设立,兰石化转型升级乙烯改造年内开工;全国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建成运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成功跻身全国千兆城市;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金融、商贸、通道物流、文化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万象城、万达茂等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运营。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连创新高。
提升效能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这里是甘肃最繁忙的县区级政务服务大厅之一:日均接待人数2500人次、办件2000余件;
这里是甘肃省首个县区级智能化政务服务大厅:大数据、人工智能、AI智能、云计算技术、智能化政务服务系统等数字化手段得到淋漓尽致地应用。
走进城关区政务服务中心,智慧型政务服务大厅内人群熙熙攘攘,却井然有序。
“从一个业务、一个窗口、一列队到如今‘大通窗’改造。”
“你看到的税务大厅整合了兰州市3个税务大厅,办结量占兰州市整体的三分之一。”
“这是甘肃省第一个试点的电子税务局,常规税务业务相对比较专业,群众不太会操作,所以特别设立这个区域……”城关区政务服务管理局信息数据科科长郭伟快言快语地介绍着。
全新升级的政务大厅好不好,办事企业、群众体验最直观、感触最深刻。
“和银行一样来了先取号,排队进度手机上会同步通知,不用担心错过号,一个窗口就可以办理所有业务,工作人员耐心解答,效率很高。”张界是一位网络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公司办理开办手续。
张界感慨道:“良好的政务服务水平为我们中小企业营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这种获得感,折射的是兰州营商环境的优化。近年来,兰州市持续深化相关领域改革,积极谋划实施一批切口小、作用大、见效快的改革性举措,带来了新突破,开创了新局面。
全新升级的城关区政务服务大厅正是这样的改革举措之一。今年1月1日,城关区启用位于庆阳路亚欧国际的政务服务大厅,占地1.3万平方米。
该大厅入驻市场监管、纳税服务、医保、社保、不动产登记中心、信易贷等31家部门单位,可办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及社会服务事项1230项。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大厅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优化工作流程、资源配置和运行机制。
接待人数、办件量、窗口等候人数、平均等待时长……在数字政府运营指挥中心,智能大屏上实时动态显示着各项数据。
“通过对取号排队、等候时长、服务评价等全流程抓取数据,为大厅办事流程、运行管理的优化提供数据依据,为办事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郭伟说,接待人数和办件量较之前均提升了60%。
截至11月底,城关区政务服务中心共接待群众66万余人,办结事项39万余件,平均压缩时间89.36%。
改革,既要有“破”的胆识,又要有“立”的作为。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兰州市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点带面深化改革,推动更多经验落地生根。
窥一斑而知全豹。在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的过程中,兰州市加速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全力打造“我比别人办得好、我比别人办得快”的一流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兰税捷办”“清兰交易”“小兰善治”等兰州特色服务品牌得到了中央深改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国家部委的肯定;
——成功创建第四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试点城市;
——2021年、2022年、2023年甘肃省优化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三年第一,营商环境便利度、经营主体和群众满意度均有了较大提升。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兰州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激活文脉 奋力建设文化强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特别强调,甘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敦煌研究院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深冬时节,漫步于黄河河畔,铁桥横卧,水车静立,水鸟翩跹,暖阳正好,一路来到兰州市绿色公园,这里随处可见黄河文化元素,彩陶罐雕塑、彩陶纹座椅、简牍造型的景墙、黄河诗词的彩绘石景观……引得市民和游客纷纷驻足欣赏。
其中,一座以一幅简牍卷轴为造型的景墙最受瞩目。
这座简牍景墙以黄河“几字弯”的线条排布,标注了黄河沿线九省区的名称和黄河文化发展概况,让大家清晰地了解黄河文化孕育下不同省区的特色文化魅力。
“为积极响应中央省市关于长城、长征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我们决定将百里黄河风情线的核心节点之一——绿色公园打造为弘扬陇原特色黄河文化的特色展示窗口之一,进一步赋能黄河之滨文化魅力。”兰州市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园林绿化管理科科长余启明介绍道。
该项目选取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彩陶文化”作为主题展示元素,同时结合甘肃简牍、黄河流体形态、黄河诗词等元素,进行黄河文化的生动诠释和表达。
金城兰州的黄河文化不止于此,这里不仅是黄河之畔的璀璨明珠,更是千年陇原文脉的荟萃之都。
这里有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古遗存文化,以羊皮筏子为代表的水运文化,以黄河大水车为代表的传统技艺文化,以太平鼓舞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以兰州牛肉面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文化,以“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为代表的桥梁文化……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市既是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兰州实践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兰州建设,切实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不断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做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塑城“四篇文章”,特别是精心打造“一碗面、一座桥、一条河、一本书、一部剧”等具有高辨识度的兰州文化名片,不断擦亮“黄河之滨也很美”的文化品牌。
一碗面——牛肉面。兰州不断挖掘兰州拉面美食文化内涵,开启兰州牛肉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推出配套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制定工作,举办兰州拉面美食节,研发兰州拉面创意文化产品,推进兰州拉面全产业链园区建设,加快形成千亿大产业,全面提升兰州拉面“中华第一面”的核心竞争力、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座桥——中山桥。依托百年黄河铁桥,阐释黄河之滨桥梁文化,持续完善中山桥周边旅游基础设施,丰富“一河一桥一塔一阁”旅游新业态,彰显黄河之都的城市文化魅力。
一条河——黄河。整合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加快百里黄河风情线大景区建设,金城关·黄河古渡景区和水墨丹霞景区双双晋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开发黄河水上旅游项目,构建“一河三镇六区十态一环”文旅发展布局,把黄河兰州段打造成城市最美的生态之河、幸福之河、母亲之河。
一本书——《读者》。开展读者研学旅游活动,开发读者系列文创产品,建设“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参与举办“大河奔流·兰州诗会”及主办“读者之城·书香兰州”全民阅读活动、“悦读时代·共沐书香”2024兰州书展活动等,充分展示新时代读者之城的风采。
一部剧——《大梦敦煌》。创新《大梦敦煌》等惠民演出和商演模式,7月17日至8月4日《丝路花雨》常态化商演,《黄河颂·大有兰州》《舞马丹霞》等实景演出精彩纷呈。同时,通过短视频、云直播等形式拓展演出空间,充分展示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的魅力,让经典艺术走入群众、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如今,兰州市文旅融合正出圈出彩。省博物馆“麻辣烫”系列文创、市博物馆“兰小五”系列文创火爆出圈,牛肉面、中山桥、兰山“兰哈顿”成为网络平台大流量,“烟火兰州”文艺范和烟火气十足,黄河之滨成为来兰游客打卡首选,沿河茶摊、休闲茶吧、露营基地“一桌难求”,自驾游、避暑游等热度大增,兴隆山、石佛沟等景区接待量持续攀升。
今年前三季度,兰州市累计接待游客9484.83万人次、旅游总花费640.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57%、26.23%。
以人为本 擦亮群众“幸福底色”
“燕阿姨,最近暖气怎么样?”冬季来临,辖区居民的供暖情况,成了城关区白银路街道甘家巷社区党委书记唐致勇心里最操心的事。一大早,他来到群众家里走访了解情况。
“多谢你了,去年暖气不太热,告诉你以后马上就给我修好了,今年这温度可以!”78岁的居民燕彩雪说,“社区已成为我们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晚上7时许,在甘家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十多个孩子在志愿者一对一耐心辅导下,保质保量完成了课后作业……
今年5月,甘家巷社区“甘甘7点钟课堂”正式开班,接受作业辅导的孩子大多来自辖区的双职工家庭。
唐致勇介绍,以往社区“智趣课堂”课后培育项目重点在寒暑假期间开展。今年以来,社区在“大走访、大家访”过程中了解到部分家庭子女放学后无人陪护的情况。5月初,社区党委尝试在学期内开展提供免费课后看护和课业辅导服务,周一至周五晚上开展,解决辖区居民面临的“孩子看管难、作业无人辅导”的难题。
“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关乎民生福祉。
9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兰州安宁区枣林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刘家堡派出所考察,他强调,要紧扣居民实际需要特别是“一老一小”等重点,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基层治理和社会治安做得更扎实。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服务群众上。
“甘家巷社区总人口约1.5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1893人,占比12.6%。”唐致勇说,老人和小孩是社区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小”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
今年以来,社区围绕“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三年行动计划和“一网两访三为”基层治理模式,把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暖心志愿服务等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及网格化工作切口,形成“党建引领+多方联动”工作样板,针对“一老一小”开设甘享食光助餐、银龄艺术学社、智能手机课堂、甘甘7点钟课堂等,提供暖心贴心的服务。
“光靠我们的力量肯定不够,还需要向上借力和向下聚力。”唐致勇说。社区广泛建立与辖区内各级、各领域单位党组织的“朋友圈”,努力打造与辖区单位、居民责任共担、资源互联、成果共享的“大家庭”,构建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形成治理合力,真正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午饭时间,城关区雁园街道中河社区辰北花园院内的幸福兰州长者食堂热闹起来。“价格不贵还干净卫生,对于我们这些老年人来说,实在太方便了。”说起刚刚开办的食堂,77岁的居民吴艳坤连连称赞。
“开业以来我们每天接待200多人次,对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还提供送饭上门服务。”雁园街道中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丽介绍,食堂在提供助餐送餐服务的同时,嵌入多项为老服务功能,设有老年益智堂、修身茶艺坊、书香阅览室等,让老人们在饭后闲暇之余可以休闲娱乐,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对“一老一小”的关切,已印证在兰州市各个街道、社区的切实行动里。
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让党组织成为基层治理的“主心骨”,成为兰州市加强社会建设和治理,筑牢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基础的重要抓手:
——西固区先锋路街道党工委以“先锋集结号”党建品牌为引领,引导各社区党委对基层治理方式进行了不断探索,打造出一个又一个各具特色的党建品牌。山丹街东路社区通过“阳光议事厅”,借助老旧楼院改造,着力解决了楼栋线路管道老化、墙面脏污、楼梯间窗户破损、缺少单元防盗门等重点民生问题。
——城关区东岗西路街道通过建立一网统揽、中心吹哨、三调联动、赋能培训、大数据+群众路线、心理服务机制,健全街道一体化指挥调度中心,将6个社区划分为34个城市社区网格和13个专属网格,实现人、地、事、物、情等集成信息数据共享,实现矛盾纠纷调处一站式服务。
——永登县七山乡以“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为抓手,大网格统筹、9个中网格发力、68个小网格做实,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全覆盖,无死角。今年以来,共排查出邻里纠纷、劳资纠纷、安全隐患等58件,乡党委政府解决56件,报请相关部门协调解决2件。
黄河奔流,回荡铿锵发展跫音。兰山耸立,见证日新月异征程。
从冬日冰雪、春和景明,再到夏日繁花、秋日硕果,时光轮转中的黄河之滨风光无限,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兰州一路跋山涉水,勇毅前行,加快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巩炜 李峰 洪文泉 薛砚 杨唯伟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景永鹏